弄潮新时代 创新创业行——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生力量系列报道(一)

更新时间:2024-03-08 20:30:44  来源:开云体育app
       

  原标题:弄潮新时代 创新创业行——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生力量系列报道(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习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并号召广大青年“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无疑是众多勇于追梦、敢于创新的青年最为向往的赛事。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我校2万余名学子报名参赛,获得自治区级金奖24项,他们在大赛带动下奋力奔跑,在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上激扬青春的风采。让我们走近他们,听一听他们的澎湃心声、坚定足音。

  参赛队员:崔金娜 高星 闫德琛 邢得勋 刘伟 张乐 刘晨 赵文迪 燕亚平 胡安华 刘敏

  近年来,畜牧饲用粮需求量明显上升,而蛋白饲料进口比例超80%,已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因此,国家大力提倡蛋白饲料替代,其中纤维类非粮生物基材料的“蛋白饲料化”为国家重点研发技术,但却面临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如:缺乏高产菌种、菌种协同难、工艺控制难等。

  团队历时7年多时间,攻克了纤维类非粮生物基材料蛋白饲料化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出玉米皮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产品中粗蛋白大于28%,粗纤维小于18%,赖蛋比达到3:1的最佳奶牛饲喂比例,提高粗蛋白含量227%。产品在伊利牧场——优然牧业的5座牧场连续6个月饲喂11000头奶牛,奶产量提高1.5公斤/牛/天,乳脂、乳蛋白和总固形物分别提高13.0%、5.3%和5.7%。目前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1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篇,制定并发布实施区域标准2项,是国内首个蛋白发酵饲料技术标准。

  产品不仅提供了饲料蛋白还产生“替抗”效用,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优质饲料。同时,以纤维类非粮生物基为原料,可解决玉米皮和秸秆等纤维类原料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原料不与人争粮且成本低廉,生产的全部过程能耗和水耗低,不产生“三废”,有着非常明显的生态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延长了内蒙古“玉米”和“生物制药”两个重点产业的产业链,连链成网,助力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在学习与研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到“玉米皮处理难,处理过程能耗高”是令玉米深加工企业头疼的事,亲身体验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急切心情,燃起了我们作为青年人的使命担当感。在刘占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迅速组建了团队,开始了玉米皮转化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的研发、中试、工业化试验、试生产和饲喂的历程,一干就是七年。

  万事开头难,团队组建后,我们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实验失败,发酵染菌,工艺放大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不顺畅,工艺放大过程重复性不好,符合规格的饲喂实验牧场难觅,采购原料经费不足,产品存储条件与空间不够,饲喂人工投入大等等,每一个过程都是对我们耐力和能力的考验。还好,在老师强力协调下,我们百折不挠,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也会磨成针,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敢于试错,敢于拼搏。为了选育新菌种,我们的小组成员每年都要远赴1100公里外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诱变菌种,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排好的实验正常进行,经常连续三天难休难眠。经过千余次试验,我们从上万个菌株中筛选,终于得到了4株高性能菌株。为了探究菌种复配机理,三年内仅实验室研发就使用了近2吨玉米皮。小试成功后,我们并没有半点懈怠和停歇,作为研究生,我们深知,发论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解决产业问题,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区域产业和地方经发展才是我们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在小试基础上,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利用工科背景,在国内发酵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计了相应的车间,进行了中试和工业化放大实验。大家亲自完成了中试实验和工业化实验,在零下20多度的户外开着三轮车运送原材料,扛着40多公斤的袋子到架子上装卸料。一个发酵周期是连续5天120小时的时间,我们在车间近45度高温和80%湿度环境中,每隔6h进行一次翻拌、取样和检测流程,每隔2h对所有发酵池进行测温,凡此种种,周而复始地重复了10次一吨级中试实验、3次十吨级工业化试验及6次三十吨工业化生产,最终生产出了高品质的玉米皮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当拿到饲喂效果很好的数据时,我们团队激动的跳了起来,这一刻我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

  在项目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我们不但学习了专业相关知识,培养了工程素养,还锻炼了吃苦耐劳毅力,强化了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沟通交流能力,学会了推介自己的产品。参加第九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又一次对我们团队合作、战略策划和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的考验。一次次的修整思路完善PPT,一遍遍的演讲,我们的意志得到了磨练。参赛的经历培养了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定了我们“以赛促创”的决心,成就了我们勇担重任、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使命担当!未来,我们愿将辛勤汗水造就的核心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推广和应用到更广阔的市场,为更多的养殖用户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赛队员:刘瑞 柳智慧 王佳鹏 苗莎莎 贺国栋 安梓鑫 范佳怡 王奕坤 高宏宇 王佳琦 王艺霏 刘姝婷 周浩岩 陈薪雨 杨璐

  种植技术是提升农业作物经济效益的常用方式之一。在幼苗定植过程中常出现相互脱节、土壤缺氧、水肥供给不均衡等问题。种植一体化技术是种植技术的升级版,一体化种植机械设备系统是以种植机器人为基础,由作物种植数据库和增氧灌溉装置组成,对农户现有的种植机械设备做升级改造的综合性方案。由软件系统和机械执行机构两方面构成,该技术利用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方式实现种植过程一体化,并在定苗后通过该设备将水肥气多相流体输送到植物根区,在定植的同时补充必要的空气,有效提升作物存活率、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团队自主研发的一体化种植机械设备填补国内种植机械市场空白,实现作物大幅增产与品质升级。团队也采用知识下乡、技术下地、服务贴心——三步走战略,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并进行农业种植技术宣讲,带动绿色农业健康发展,保障国民健康。小组成员立志响应习号召,打通农业与科技融合最后一公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梦想种在土地里,胸怀科学梦想,坚定走好脚下路。

  青羽科技创业团队,致力于一体化种植机械设备的创新与应用,赋能现代农业、反哺贫困家乡。

  青羽科技创业团队历时3年,致力于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以种植机械设备为核心,保障粮食安全、减少污染,提供设施农业种植方案,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在导师科研团队指导下,依托内蒙古工业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一体化种植机械设备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历经三代小组成员的多年努力,开展“千村调查”实践项目,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气候、土壤和作物等因素的海量样本与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检测与分析,并利用机械模型来优化方案筛选。在整体实施过程中,可全程通过软件系统来进行控制,实现增氧种植。通过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的方式,实现流程一体化,从幼苗的种植再到后期的培育,利用文丘里射流器将现有水肥一体化系统,升级改造为水肥气耦合灌溉系统;并提供与之配套的水肥气最佳配比方案,指导幼苗种植的科学实施,实现水肥气精准调控与高效利用。

  汇百川之力,凝科创之智。从实地调研孕育项目,到依托高校进行产品实验,再到科技成果转化。截止目前,一体化机械设备在多地累计推广60余万亩。新增农产品销售额9.1亿元,新增收入3亿元,带动就业1万人,减少肥料排放9.13万吨,节约用水10596万吨。

  “互联网+”大赛,让我们从大学生创业蜕变为真正的创客。与全世界优秀团队的同台竞技,让我们更自信。与最优秀的投资人对接,让我们更务实。荣誉让我们更知不忘初心的重要性,平台让我们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参赛队员:刘雪东 彭娅楠 杨洁 许双 杭小蓉 李佳鑫 阿乐塔其木格 谭兆博 李欣亮 徐文甫 褚亚琦 陈思琦 梁家栋 李高山

  高寒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冻土层较深,设施农业无法反季节种植,使得农民冬季休耕,没有种植经济收入,存在返贫的潜在风险。2015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公益服务团队深入重点帮扶旗县,解决阻碍设施农业冬季种植的卡脖子难题。历时9年,通过不断探索,凝练出“三位一体”的公益帮扶模式。团队研发出太阳能设施农业跨季度储供热方案,有效提升种植土壤温度,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发表数篇高水平论文。

  从实验室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公益助农,项目团队行程3万里、足迹遍布6省市、14个地区,累计举办培训技术指导20余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次,服务惠及农民超2000人。有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获得农户广泛好评。

  未来,项目团队会继续为寒冷地区设施农业冬季种植出谋划策,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是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公益服务团队,在导师常泽辉教授的指导下,坚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科学研究做在生产一线,致力于设施农业绿色低碳供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成功将太阳能设施农业土壤跨季度储供热技术实现产业化。多年来,团队依托太阳能应用技术工程中心,以“深入一线得需求,组织力量勇攻关,集成资源建示范,产业应用显成效”的方式助力地方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

  2022年11月,团队听闻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会议动员,都攒着一股劲儿,要在平台上展示好团队这些年的历程。在学校学院的支持和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我们成立具有鲜明公益特色的“暖阳阳科技”服务团队,积极备战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备赛初期,团队对参赛核心要素凝练不充分,不知从哪里入手,遇到的问题接踵而至:项目立意是否合适,项目公益属性如何体现,项目创新点何在?团队一时陷入迷茫之中。

  常泽辉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协调多方资源,带领团队多次往返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等技术服务地区,让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既要“抬头看路”关注产业趋势,走进园区了解企业经济效益;也“低头拉车”分析土壤数值参数作交流、弯下身子测数据。

  常泽辉老师不断鼓励团队重拾信心、重振士气、重回梦想、重现初心。团队通过每周召开例会讲解赛事规则和重点难点,为参赛队梳理逻辑,整理前期工作成效,筹划基地实践活动,联系作品美工团队。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团队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逐渐对参赛项目的主题、赛道、组别等核心内容有清晰的认识,信心十足。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也热情参加其中,帮助团队申报项目、对接专家、组织路演。

  在参赛最关键时刻,指导老师们也不分昼夜、通宵达旦地与大家一同凝练总结、修改文案、讨论路径、切磋点子、打磨演示文稿,体现了“师生共创、团队协作、学用结合、工农互促”参赛模式。

  历时5个多月打磨完善,项目团队历经校赛、省赛的角逐,进入了国赛网评阶段。我们始终相信,团队努力的成果一定能得到评审专家们的认可。我们更深信,项目背后惠及的无数旗县农户、园区企业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将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将坚持不懈为科技助农、产业惠农贡献力量!

联系我们

地址:寿光市稻田镇政府驻地潍高路北
电话:0536-5860088
传真:0536-5860666
邮箱:fssl@cfcfeed.com

关注我们